很多同学在英语课上花费的时间相当多,但成绩无明显提高甚至无效果,久而久之,便觉得英语难学。其实,需要认识到的是,学一种语言,交流是目的,而不是语言本身。我们往往把英语仅仅当做一门知识在学,从小学到大,到最后,还是不会说英语。
学英语,我们要把学习的目标收缩,把追求“大而广”的英语知识转化为追求一种定量性的技巧,更好地理解美国人的口语学习思维。
1、大多学生学习英语目的不是掌握一门语言技能,只是为了考试获得高分,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就降低了,不会自觉地立志学习,丧失学习兴趣。
因此,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引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使其学有所得,学而有趣,从而“为学而乐”,自觉地克服那些不利于学习的行为。
2、如果已经学会界定,但理解还有偏差,那就要训练How to explain things in different ways(用不同的方式解释同一事物)。
一种表达方式对方听不懂,美国人会寻找另一种表达方式,最终让对方明白。因为事物就一个,但表达它的语言符号可能会很多。这就要多做替换练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做替换练习,但这种替换不是真替换,只是语言层面的替换,而不是思维层面的替换。比如,I love you(我爱你)。按我们教学的替换方法就把you换成her,my mother等,这种替换和小学生练描红没有什么区别。这种替换没有对智力构成挑战,没有启动思维。
这种替换句子的基本结构没变,我听不懂I love you,肯定也听不懂I love her。如果替换为I want to kiss you,I want to hug you,I will show my heart to you等,或者给对方讲电影《泰坦尼克》,告诉对方那就是爱,这样一来对方可能就明白了。这才叫真正的替换。也就是说用一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意思,或者一个表达式对方听不清楚,举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来表达,直到对方明白。
3、要有猜测能力。为什么美国人和美国人、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交流很少产生歧义?就是因为他们之间能“猜测”。我们的教学不提倡“猜测”。但我觉得猜测对学好美国口语很重要。在交流中,有一个词你没有听懂,你不可能马上去查字典,这时候就需要靠猜测来架起一座桥梁来弥补这个缺口,否则交流就会中断。
4、中国人学习口语讲究背诵,背句型、背语调,结果就是很多人讲口语的时候,讲着讲着,眼就开始向上翻,实际上是在记忆中寻找曾经背过的东西,这就给沟通造成了不良好的体验。
5、我们必须学会美国人怎样描述东西。从描述上来讲,由于中美的文化不同产生差异。我们描述东西,无外乎地把它放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上去描述。美国人对空间的描述总是由内及外,由里及表。而中国人正好相反。
从时间上来说,中国人是按自然的时间顺序来描述。我们描述一个东西突然停住时,往往最后说的那个地方是最重要的。美国人在时间的描述上先把最重要的东西说出来,然后再说陪衬的东西。只有在发生悲剧性的事件时,美国人才在前面加上铺垫。这就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时间描述上的巨大差别。
6、说英语,一不要怕犯错误,二不要怕别人笑话。要争取一切机会讲英语,跟外国人讲,跟同学讲,跟同事讲,实在找不到人,跟自己讲。例如,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自己听。
7、学会两种语言的传译能力。这是衡量口语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标准。因为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天生就有自己的母语。很多人都认为学好外语必须丢掉自己的母语,这就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