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污水定律(Wine and Sewage Law),意思是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酒与污水定律说明对于坏的组员或东西,要在其开始破坏之前及时处理掉。
这是一条来自西方的管理定律,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同理的谚语:
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一条臭鱼腥了一锅汤。
无论是来自西方的定律还是中国的谚语,已经把负面影响的始作俑者做了准确的定性:污水、臭肉、老鼠屎、臭鱼。这些已经定型的东西已经没有改变和改造的可能。污水总不能成为酒,臭肉总不能成为好肉,老鼠屎总不能成为调料,臭鱼又怎么可能成为好鱼?
这个定律看似简单,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集体(企业也好、团体也罢),只要存在一个难弄的剌儿头,那么他就会像果箱里的烂苹果,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的苹果也弄烂。这个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的人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造成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能工巧匠们花费很长时间精心制作的瓷器,一头驴一秒钟就能把它们全都毁掉。作为管理者,你的利益要求你必须马上清除这头“驴”,如果你没有这种能力,那么起码应该把它拴起来。
在我们的可视范围里,要把60%的眼光的放在10%的人才身上,把15%的眼光留给70%的庸才,把剩下的25%的眼光坚定不移的盯住20%的小人。要趁那匙污水还没发臭之前,象变魔术一样把他悄悄的净化,即使倒进了芳香甘醇的美酒里也不会坏了口味,反而增添了雅兴,这就是最好的效率!
同理,态度、言行在团队里都是会传染的。不过,坏的、负面的态度言行就比好的传染得快和有效得多。因此必须快快消除这些坏的态度言行。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个单位共有4人,工作积极性都很高,均能快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但有一天加入了一位新成员,他每次都有诸多借口不完成或慢慢完成工作任务,由于管理者没有处理这种情况,那些平时高效工作的人们,慢慢地都变成办事拖拉了。
许多事例都能说明,如果一个企业,有人脱离了规范或工作态度不好或专门搞事,而管理者又容忍这类不当行为,那就会起了“示范”作用,就会很容易使单位里其他本来没有问题的同事,都变成有问题。
联想到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的人,一向遵纪守法,老实做人,却有时因那肮脏的“一念”之差,而败坏了一世清名,我们应当记住这个“酒与污水定律”,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时时防止那可能影响整个人生的那一勺“污水”。
再换个角度,在企业改革过程中,也会有新文化加入。然而,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不尽相同,会引起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在团队管理中,及时觉察到新文化的作用和影响,绝不能让第一勺污水倒进其中,不管这一勺污水的量是大是小。
酒与污水定律和水桶定律的区别在于,水桶定律中一个组织里差的组员将限制整个组织的成果,但这个成员是组织里不可获取的一部分,所以只有提高他的水平才能使组织整体进步;而酒与污水定律中一个组织里差的组员将破坏整个组织团结及结果,这个成员不但不贡献,反而像污水一样影响他人,所以要立即剔除“破坏者”才能保证其他人不受到影响且仍然发挥其效能。
酒与污水定律告诉我们:对于坏的组员或东西,要在其开始破坏之前及时处理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