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生存,博弈双方必须学会与对手共赢,把社会竞争变成一场双方都得益的正和博弈。
一次航海旅行中,突遇飓风,船舶遇难,仅有三名幸存者随着木板漂流到一个小岛上。他们分别是教授史密斯、运动员乔治、厨师约翰。
起初,三个人谁看谁都不顺眼。教授史密斯自诩博学,说运动员乔治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说厨师约翰只懂油盐酱醋、锅碗瓢盆。乔治反唇相讥,说教授史密斯是书呆子、老学究,是自以为是的“四眼狗”(因教授戴眼镜)。厨师约翰也自我辩解,“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要其他两人重视自己的价值。
尽管三人职业不同、身份各异,但是求生的本能却是相同的,所以骂归骂,三人还是结伴逃生。
首先是厨师约翰发挥了作用,教授史密斯、运动员乔治饥不择食,采了蘑菇欲尝鲜,要不是厨师约翰眼疾手快,夺下毒蕈,二人就要“命因口丧”了。
接着是乔治,三人在丛林中被猛兽追逐,情急之下,史密斯、乔治翻身上树,无奈约翰体胖,半天上不去。千钧一发之际,多亏乔治奋力将约翰拖上树,约翰才逃脱此劫。
惊魂稍定后,乔治自恃力强,为大家攀岩采果,却不小心跌下摔伤。史密斯略懂医道,知道该用什么药治疗,却是纸上谈兵,不会鉴识林中草药;约翰识得百草,却不懂如何调和入药,于是二人合作调药,并悉心照料乔治,乔治才得以康复。
几经波折,三人尽释前嫌,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最终利用史密斯的眼镜聚焦阳光点燃篝火,引来了营救的队伍。
回忆逃生之路,三人感叹:若三人都是教授,定因毒蕈丧命;若三人都是厨师,也都成了猛兽果腹之物;若三人都是运动员,恐怕会暴尸荒野。幸好三人各不相同,虽然各有所短,亦各有所长,取长补短,终得生还。
个体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在争生存、求发展的竞争中,只有坚持团结合作,才有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这便涉及经济学中的正和博弈。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不妨用“猎鹿模型”来解释在博弈中合作的必要性。
在古代的一个村庄,有两个猎人。假设他们的主要猎物只有两种:鹿和兔子。如果两个猎人齐心合力,忠实地守着自己的岗位,他们就可以共同捕得一只鹿;要是两个猎人各自行动,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捕到鹿的,但可以抓住4只兔子。
从能够填饱肚子的角度来看,4只兔子可以供一个人吃4天;1只鹿如果被抓住将被两个猎人平分,可供每人吃10天。也就是说,对于两位猎人,他们的行为决策就成为这样的博弈形式:要么分别打兔子,每人得4;要么合作,每人得10。
如果一个去抓兔子,另一个去打鹿,则前者收益为4,而后者只能是一无所获,收益为0。在这个博弈中,要么两人分别打兔子,每人吃饱4天;要么大家合作,每人吃饱10天,这就是博弈的两个可能结局。
通过比较“猎鹿博弈”,明显的事实是,两人一起去猎鹿的好处比各自打兔的好处要大得多。猎鹿博弈启示我们,双赢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每天学点儿实用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