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有一户姓施的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偏爱儒家的仁义之术,小儿子偏爱军事。大儿子用他所学的儒家仁义思想去游说齐王,得到齐王赏识,聘请他为太子的老师。二儿子到楚国去,用他所学的法家军事思想游说楚王,在向楚王讲述自己的思想、观点时讲道理、举例子,有条有理,楚王听了很高兴,觉得他是个军事人才,就封他为楚国的军事长官。这样,兄弟两人一个在齐国任职,一个在楚国作官,他们赚的钱多,使家里很快富裕了起来。兄弟两人都有显赫的爵位,让他们家的亲戚朋友也感觉到非常荣耀。
施家邻居中有一户姓孟的人家,家庭情况与施家以前相仿:家境并不富裕,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与施家大儿子一样,偏爱儒家的仁义之术;二儿子也是偏爱兵法之术;两家的儿子还曾经一道讨论学问,研究兵法。孟家为贫穷所困扰,生活很艰难。孟家看到施家这两年很快富裕起来,门口人来人往,有当兵的,也有当官的,真够荣耀,很是羡慕施家。由于两家一向友好,孟家就向施家请教如何让儿子取得一官半职的方法。施家的两个儿子就把自己怎样去齐国,怎样向齐王游说及如何到楚国,又如何对楚王游说和当官的经过如实地告诉了他们。
孟家两个儿子听后,觉得寻到了门路,于是大儿子准备到秦国去,二儿子准备到卫国去。
孟家大儿子到秦国后,用儒家学术游说秦王。他向秦王讲得头头是道,口若悬河。秦王说:“当前,各国诸侯都要靠实力进行斗争,要使国家富强,无非是兵力、粮食。光靠仁义治理国家,只有死路一条。” 秦王心想:此人固然有才能,但要我用仁义之术治国,就是想我不练兵打仗,不积粮食,这肯定不行!于是,命令军士对他施行了最残酷的宫刑,然后将他赶出了秦国。
孟家二儿子到卫国后,用主张发展军事的学术游说卫王。他为了能让卫王采纳他的意见,能在卫国授爵当官,向卫王进言时有条不紊地讲述自己的用兵之道。卫王听后说:“我们卫国是弱小国家,又夹在大国之间。对于比我们强的大国,我们的政策是要恭敬地侍奉;对于同我们一样或比我们还要弱的小国,我们的方针是要好好地安抚他们,只有这样才是我们求得安全的好方法。你提的军事治国固然不错,但如果我依靠兵力和权谋,周边诸国就会联手攻打我,我们的国家很快就会灭亡。假若我好生生地放你回去,你必定会到别国去宣传你的主张,别的国家发展了军事力量再对外扩张,会对我国造成很大的威胁。” 卫王感到这个人既放不得,又留不得,于是派人砍断了他的双脚,然后把他押送回鲁国。
孟家的两个儿子回到家,已是残废之人了,全家都感到又悲又恨,他家父子三人找到施家,悲痛地拍着胸脯责备施家。施家人回答说:“不论办什么事,凡是适应时势的就会成功、昌盛,违背时势的就会失败、灭亡。你们学的东西与我们相同,但是取得的效果却完全不同,为什么呢?这是由于你们选择的对象不同,同时又违背了时势啊。我们又有什么错呢?”
启示:不论办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条件是否适合,对象选择是否正确,要适应形势。对别人的经验不能生搬硬套,不然的话,必定会把事情办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