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守成大事:守愚、守静、守时、守信

一、守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据《史记》中记载,孔子年轻时曾经向老子请教做人的道理。老子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其表达的意思是,一个头脑精明的商人懂得深藏财物,而外表看起来好像空无所有;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非常懂得内藏品德,而外表看起来好像愚蠢迟钝。你要去除骄傲之气和贪欲之心,如此方能成为圣人。这便是所谓的“大智若愚”。

“难得糊涂”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很多人所追求“糊涂”的智慧和境界,就是老子说的“大智若愚”。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

二、守静,每临大事有静气

静,是中国古人推崇的大智慧。《道德经》中说,静为躁君。静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气。《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以说,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

“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 一个人内心不静,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一定会骄矜、浮躁。安静的人会仔细观察,审时度势,更容易深入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只有守静的人,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和美。浮躁的人、脚步匆忙的人总会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会经历人生岁月的蹉跎,但保持淡泊的处世态度,泰然处之,就能在纷繁中找寻自己心的超然和安宁,不受世俗的干扰和冲击,人生也会豁然开朗。

三、守时,君子待时而动

守时不是准时,而是把握时机。《周易》中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意思是,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不到处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如吕尚遇周文王,就是如此。这话也提醒我们,在默默无闻的时候,要加强自身修养,等时机来临,要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时机、时势是客观的,不是人为的。我们不能创造时机,只能做好我们能做的,等待时机,把握时机。这就是守时,一个守时的人一定会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会让机会白白溜走。

四、守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人要是没有信用,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就无法行走。

春秋时期,吴国季札第一次出使晋国,路过北方的徐国。徐君十分喜欢季札的剑,但却没有说出来。季札心里知道,但他还要出使别国,所以没有送他。后来他出使归途,再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问:“徐君已死,这是要送给谁呢?” 季札说:“我当初心里已经决定要将这把剑送给他了,怎能因为他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季札只是在心里应允了别人,却仍然信守它。相比我们今天很多人说出的话,甚至写下的凭证,又能做到几分?

守信,是用钱买不到的人格魅力!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永远不要丢掉别人对你的信任,因为别人信任你,是你在别人心目中存在的价值!失信是人生最大的破产,守信方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