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教授曾说:学习经济学,重要的并不是记住某项具体结论,而是要学会正确思考问题的方式。
就如查理·芒格所说:“每个人要理解这个世界,需要找到自己的mental models,即底层的思维模型。这些模型应该来自不同学科和方面,大概80到90个模型就可以帮你处理90%以上的问题。”
经济学也是这样。
一、折现
折现的意思是,今天能拿到的一百块钱和下个月才能拿到的一百块钱是不一样的。把未来的收益折合成今天的价值,就叫折现。
如果有一个人和你说,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100天后给你一颗糖,另一个是101天后给你两颗糖。
你很可能会说,当然是101天后给我两块。
但如果这个人和你说,是现在马上给你一颗糖,还是明天给你两颗糖,你也许就会犹豫了,甚至很可能你就选择了现在就先吃一快糖。
人们会仅仅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自己的选择,因为快乐是有折现率的。即时愉快的吸引力总是超乎人们意料,人们也总是会今朝有酒今朝醉。
我明天再健身,我今天先放纵一下;我明天再看书,我今天先玩个手机;我明天再思考这个问题吧,今天就想瘫着。
当然,如果还在远古时期时,短视又可能是必要的。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猿人他每天都在规划着未来。
我明天再吃这块肉;我下个月再去冰河的另一边看看;我明年再造一个小猿人……
另一个猿人和自己说,我现在就吃掉这块肉。哪个猿人更可能把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呢?
在《异类》这本书里,马尔科姆提到:
任何一个人想在一个领域里成为一个顶尖的人,他都必须花费一万个小时的“刻意练习”。
无论你是足球运动员,还是创业者,还是小提琴演奏者,这个一万个小时都是必要非充分条件。
听起来一万个小时这个数字很简单,但想要完成这一万个小时,每天为一个事情投入三小时,也必须坚持十年。
如果有人问我:“你是要今天的一颗糖,还是明天的两颗糖?”
我会说:“不,我要十年之后的那一千颗糖。”
二、机会成本
巴菲特有个曾为四位总统开过飞机的私人飞机师Mike,他让Mike写下对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25件事。Mike花了一些时间写完了。
然后他又让Mike从中圈出最最重要的5件事。Mike非常犹豫,花了更长的时间,纠结的圈出了5个。
这时,Mike有了两列清单。左边一列是最最重要的5件事,右边一列是剩下的也非常重要的那20件。
巴菲特说:“这左边的 5 件最最重要的事情不用我说什么了。但我想问你,现在你会如何处理右边的那 20 个目标?”
Mike 说:“我当然会把最重要的那5件事作为优先项目,然后再用更少的时间做后面的20件事情。”
巴菲特说,你错了!这20件事,应该是你“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去做”的事情!这些事情永远不能占用你的时间精力,直到你先完成那5件事为止。
“机会成本”的意思就是,为了得到一个你喜欢的东西,你必须放弃其它你喜欢的东西。
上天最公平的是什么?上天最公平的就是让每个人每天都只有 24 个小时。
I can do anything, but I couldn’t do everything.
你真的能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但是你永远不可能做所有你想做的事情。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什么时候舍,什么时候得,什么是需要坚持的,什么是可以放弃的。每个人都必须有一条线,而且必须是自己来划这条线。
三、边际效用递减
什么意思呢?当你吃第一个冰激凌的时候,你觉得它非常美味,可如果还让你多吃一个,你就没有吃第一个的时候那么想要它了。
如果继续不停吃下去,每多吃一口给你带来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少。可能吃第五个的时候,你就会难受起来。
日本大导演北野武在出名之前发誓,哪天有钱了要买辆跑车。成名之后,他买了保时捷,却发现感觉没那么好。
因为“看不见自己开保时捷的样子”。于是他让朋友开,自己打个出租车跟着,还和司机说:“看,那是我的车哦。”
我们需要多少钱才能幸福?普林斯顿大学的学者发动50万美国人进行了调查。
答案是:生活水平一旦达到了“舒适标准”,再多收入也不能带来幸福。
这个“舒适标准”在不同国家不一样,美国是7.5万美元。
另外,当一个人的年收入从能体面生活的2.5万美元提高到中产的5.5万美元的时候,他的幸福感并没有翻了一倍,而是仅仅提高了9%。
为什么?因为金钱跑车大豪宅、鲜花掌声镁光灯,所有这一切东西的边际效应都会递减。
如果你追求的仅仅是这些东西,得到了之后你会失望的。
我们的幸福的来源不是我们得到了什么,而是我们在期待什么、追逐什么。
四、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已经发生的无法收回的成本,它是过去的成本,不应该影响当下和未来的决定。
如果你丢了一张电影票,你会再买一张依然走进电影院好好欣赏电影吗?还是你会觉得这样等于掏了两倍的钱,赌气不看电影了?
心理学中有个“摇椅咨询法”。想象自己已经 90 岁了,在自家门廊的摇椅里躺着晒太阳,你回想过去一生的选择,那些做了的或者没做的,什么是你后悔的……
然后现在就去做那些不会让你未来后悔的决定。
五、复利
创业公司的定义是什么?它指的不是刚刚被创立的公司,也不是拿到融资的公司,也不是和互联网或高科技沾边的公司。
创业公司 = 增长。
增长率最可怕之处在于,它有复合式的力量。
如果每周的增长率是 1%,一年是1.7倍;每周2%,一年2.8倍;5%,12.6倍;7%,33.7倍;10%的话,一年就能达到142倍。这就是「复利」。
每个创业公司都有那么一个他们每年、每个月、每周、每天盯着的增长率。比如,每周5%的流水增长就是我们唯一的目标了,所以公司里任何大的小的问题都有了行动指南。
这个会我们要开吗?开了的话我们这周能增长5%吗?
我要花三个月的时间挖来一个厉害的运营主管吗?找到了我们明年能继续增长5%吗?
只要把问题换了一个问法,答案就变得简单了。
那么把自己一个人当成一家创业公司呢?
任何一个角度,如果我每周都做到比上周好1%,明年的我就会比去年的我厉害1.7倍。
如果每周都做到比上周好2%,明年的我就会比去年的我厉害2.8倍。
如果每周都做到比上周好10%的话,明年的我就会比去年的我厉害142 倍!
唯一要在意的就是自己的成长。
像创业公司那样,尽可能让自己的增长率更大,而且尽可能把增长的时间拉长。你就是你每日重复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