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公司宁愿奖励员工一辆宝马,而不是等值的现金呢?

倘若一家公司聘不到也留不住足够的合格员工,经济学家给出了一个现成办法:更高的薪水。可有一些雇主似乎采用了一种不同的策略,例如,新泽西的某家无线通讯公司,为在本企业效力一年以上的所有员工提供一辆“免费”的宝马汽车,希望借此降低招幕和培训新员工的成本。其他几家使用了类似奖励制度的会司,据说也取得了成功。

当然,这些车并不是真正免费,一辆车每年的租货和保险费是 9000美元,拿到车的员工必须向税务局申报这笔“额外收入”。于是我们碰到一个难解之谜:如果公司直接在员工年薪上多加 9000美元,而不是给一辆车,没有人的利益会受损,有些人甚至还能得利。

毕竟,要是哪名员工真的想要一辆宝马汽车,完全可以自己花钱租一辆。再说了,虽说宝马是辆好车,可对于那些不想要它的人,总还可以拿着每年多出来的 9000美元去干点别的事儿。那么,为什么公司宁愿给车,而不直接给现金呢?

从本质上来说,这类似家人和朋友之间互送礼品。为什么你要送给表弟一条他恐怕一辈子也不会戴的领带,而不直接给他钱,让他把钱花在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上呢?

有人会说,这是因为给钱太容易,而特意花时间选礼物更能表达诚意。这个解释用在小礼物上似乎挺合适,可显然没法套用到豪华汽车上。

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给出了一个更合理的说法,根据他的观察,最好的礼物往往是让我们自己买又有点舍不得的东西。妻子用跟丈夫的联名户头买了一套价值1000美元的钛钢高尔夫球具,可为什么丈夫还很高兴呢?或许因为他很想要这套球具,可自己买又觉得太奢侈。有别人帮他做了这个抉择,他就能开开心心地享用自己的高尔夫球杆,又无需愧疚。

从这个角度思考送礼的优点在于,它为送礼者提供了合理的建议。不妨看看这个假设实验:在以下若干价值相等的物品中,哪一个最适合送给亲密朋友当礼物?

·花20美元买1磅澳大利亚坚果或10磅花生;

·送一张75美元的高档餐厅餐券,只能吃一顿,或是75美元的麦当劳餐券,可吃15顿;

·花30美元买4磅野生稻米或50磅本地种植速食稻米;

·花60美元买一瓶750毫升装的珍藏干邑红葡萄酒或10加仑廉价白酒;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一项吧。我们似乎可以用同样的逻样,来解释公司送宝马车的理由。

说不定你觉得很难开口对大萧条年代出生的爸妈说,你买了一辆比丰田佳美贵两倍的汽车;或者你担心邻居们会觉得你这人装腔作势;又或者你一直想要一辆宝马,可妻子坚持要先重新装修厨房。

公司送你一辆礼物车,能打消上述所有顾虑。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还有一个额外好处,给所有长期效力的员工一辆豪华汽车,比给新招幕的员工加薪(这种做法如今也越来越普遍),招致的怨恨情绪更少。

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所送礼品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一策略能够成功达到目的,取决于礼品能否让员工感到兴奋,而这一点,完全取决于当时当地的环境。 1991 年,畅稍小说作家约翰 · 格雷森姆( John Grisham )在 《 黑色豪门企业 》 (Firm)一书中写到,年轻律师得到一辆崭新的宝马作为签约奖励,大多数读者恐怕吃惊不小,即便到了今天,同样的做法也会吸引媒体的注意力。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采取这种做法,它最终不可避免地会丧失原有的冲击力,届时雇主们将不得不提高待遇。总有一天,才能出众的咨询师和投资经理,也许会因为雇主给的奖励不如保时捷跑车般贵重或不如到墨西哥度假般奢侈而心生怠慢吧。

《牛奶可乐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