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康熙的十句家训,仔细研读发人深省

清朝皇帝康熙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谓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康熙生前经常教诲皇子皇孙,雍正即位后对康熙的家训加以追述,并整理汇编成《庭训格言》。今日读来,依然会受益匪浅。

1. 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训曰: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 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感悟:人生在世,谁能不犯错呢?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愿承认自己错了,我就不这样,我总是主动认错。别人总是因为我的认错而感动到不安。而事实上,能够主动认错,多是品德高尚的人。

一个人,若能看到自己的错误,坦诚承认,并且积极改正,这个人在道德修养和做事方面一定会有所成就。可惜现实中我们经常是讳疾忌医、自欺欺人,犯了错误不肯承认,更不会坚决地改正。这是一个很大的陋习。

2. 心欲小而胆欲大

训曰: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 遇事当如此处也。

感悟:一个人为人处世首先要做到“心小”,就是说要谨慎、小心,平常无事的时候要警醒,做好有事的准备,有所防备,就能防患于未然,发生事故的几率就小。在这个基础上,一旦真的发生什么事情,因为事先有准备,就不会慌张,处理起来就如同没事人一般,危机很快也会消失。没有什么可害怕的,胆量就会随之变大。

平时的心细、谨慎,是胆大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经历了那么多危机的康熙,说出这番道理来,不是偶然。

3. 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言合乎理,朕即嘉纳

训曰: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凡人各有识见。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理,朕即嘉纳。都统毕立克图汉仗好,且极其诚实人也。

感悟:我从不轻视人,说谁无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闻,我常对大臣们说,你们只要知道的,就不妨告诉我,只要是合理的,我一定嘉奖采纳。

康熙作为皇帝都能有这样的觉悟,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就更不应该看轻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视角,不同的视角合在一起,才能看到世界的全貌。山不辞石方成其高,水不辞海方成其大。只有兼收并蓄,容纳百家,才不会管中窥豹,夜郎自大。一个人的格局、见识,都由此而来。聆听别人的建议、想法,是完善自我、事业进阶的必由之路。

4. 审之又审,方无遗虑

训曰:凡人于事务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故孔子云:“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诚至言也!

感悟:我们在处理棘手问题,或者面对重要选择的时候,应该慎之又慎、审之又审。很多人推崇果断,决断,殊不知那些做事果断的人不是不谨慎,不是没有审之又审,而是早已经将这些功夫修炼地炉火纯青,所以才能在很短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

果敢、果断与慎之又慎、审之又审的态度是不矛盾的,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所谓的果断、决断,就必然带来不好的结果。

5. 敬以直内,谨终如始

训曰: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之以应事物;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习而安焉,自无废事。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人所谓敬以直内也。

感悟:在没有事的时候,用 “敬”来约束自己的操行;在有事的时候,以“敬”去应付一切。做任何事情,都要始终如一、谨慎小心,坚持谨慎持重、从长计议的做事原则,并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这样就不会有什么过失、错误发生。所以说,一个人心中如果有了“敬”意,那他的身心就会处在一种厚重、澄清的状态之中。把“敬”放在心上,就如同主人在家,自然能够整理好家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敬”能够使一个人的内心变得正直的含义。

“敬” 是处事修身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恭慎地对待人与事,就能够使内心变得正直;能够敬重他人及一切事,就能处理好纷纭复杂的人际关系,做起事来也会游刃有余。

6. 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

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此诚至理也夫!

感悟:对于发生的任何事情,无论是事大还是事小,一定要十分谨慎,仔细地观察和研究,这样才不会留下后患。因而孔子说:“遇事不先问几个‘怎么办’、‘如何办’的人,我最后也要对他所办的事说‘该拿这件事怎么办啊!’” 这的确是至理名言!

慎之又慎、审之又审,这是我们在处理棘手问题,或者面对重要选择的时候最应该采取的态度。很多人推崇果断,决断,殊不知那些做事果断的人不是不谨慎,不是没有审之又审,而是早已经将这些功夫修炼地炉火纯青,所以才能在很短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果敢、果断与慎之又慎、审之又审的态度是不矛盾的,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所谓的果断、决断,就必然带来不好的结果。

7. 慎独是为圣第一要节

训曰:《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是为圣第一要节。后人广其说,曰:“不欺暗室。” 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在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之地。夫私居独处,则人不及见;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

感悟:慎独是称为圣贤的第一要节。康熙把慎独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修慎独。另一个方面是说在我们内心的隐微之处,要修慎独。这两个地方都是只有我们自己能察觉而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所以一定要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持守内心,把外在的道德标准变成内心的修养,这样的人才是真的强大。老子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战胜别人不值得夸耀,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懂得慎独的人,战胜私欲,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

8. 节饮食,慎起居

训曰: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

感悟:人身上大多数的病痛,可以说都从不良的习惯中来。节饮食,慎起居,虽然只有简单的六个字,却是我们远离病痛的良方。否则,等着病痛已经上身,就只能依靠药物了。

9. 养生之道,全在经书

训曰:凡人养生之道,无过于圣人所留之经书。故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诚以其中,凡存心养性立命之道,无所不具故也。看此等书,不胜于习各种杂学乎?

感悟:四书五经中的性理之学,是我们存心、安心,养性立命的根本之道。而最上等的养生,其实就是养心性,这种养生方法远远高于那些偏方运动之类的养生方法。所以我们看到近代很多大儒,其实都长寿的。

10. 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

训曰: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由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矣。

感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无论是古代的经书还是史书,都强调这一点。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安乐,却不知安乐只能让我们退化。

忧患,忧劳,虽然令人痛苦,却是砥砺我们坚强品质的磨刀石。所以,《周易》上说“君子自强不息”,人只要活着,就应该学会从忧劳困苦中磨练自己,而不应该沉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