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训之:三分醉,七分饱,八分待人刚刚好

千百年来,老祖宗们流传下来的智慧,都在劝人们越糊涂,越轻松,而不是越精明,越幸福。

很多现代人不快乐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活得太清楚了,友情里有多少摩擦,爱情里有几本旧账,都刻在心里,觉得老祖宗的那份“糊涂劲儿”,已经落伍了。

但不是所有的事,都被人念念不忘。有可能你哪天提起一件“难忘”的事,对方其实一点印象都没有。记着的是你,纠结的也是你。

糊涂点,不仅是放过别人,更是放过自己。

一、三分醉

喝酒的时候,三分醉刚刚好。喝少了,会不尽兴;喝多了,对于人的身体和精神反而都没有好处。

适当喝点小酒,让自己从乏味无趣的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带着一点轻飘的感觉,翱翔在自由的思想世界,获得一点额外的愉悦,这是喝酒的艺术,也是一种不错的解压方式。

孔子年轻时曾经向老子请教做人的道理,老子告诉孔子:“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非常懂得内藏道德,而外表看起来好像是愚蠢迟钝。

愚蠢迟钝,就是要带三分醉,不要什么都算计清楚,不要什么都看得太明白。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凡是看得太过清楚明白,反而不是好事。

因此,生活中要学会守愚,糊涂,待人接物不妨带上三分醉。

人生要守愚,要糊涂,但也要把握一个度。三分醉,微微好。醉的多了,就成了真愚、真糊涂了。

二、七分饱

七分饱,三分饥,口中是意犹未尽的余香,腹中是恰到好处的满足。

孔子主张“食勿求饱”“节食安胃”。食勿求饱,节食安胃,微饿,才守得住健康。

人生也是一样,保持适度饥饿,是一种人生智慧,凡事都应该有“七分饱”的分寸。

老子说:“大成若缺。”

《西游记》中孙悟空也说:天地本不全。

曾国藩也一直用这个道理告诫自己,“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求缺斋”,以警示自己万事求缺,“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七分饱,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苛求圆满,凡事要留有余地。

便宜不可占尽,要学会分利给别人;话不可以说尽,事不可以做尽,要留下退路给自己。

正如南宋士大夫王伯大《四留铭》里说: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

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三、八分待人,刚刚好

寒冷的冬季,两只困倦的刺猬因为冷而抱在一起。由于它们各自身上的刺,紧挨在一块就会刺痛对方,反倒睡不安宁。

因此,两只刺猬就离开了一段距离,可是又实在冷得难以忍受,只好又抱在一起。

折腾几次后,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相互取暖又不会被扎。

这就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又叫“刺猬法则”。

朋友不必毫无保留,给彼此留有空间与距离,对人八分好,是最默契长久的友谊。

有些人交朋友,总喜欢完全融入对方的生活中,自己毫无保留,也要求别人毫无保留。这样的友情只会让人感到压抑窒息,最后还可能不欢而散。

亲人之间,八分好,给彼此留有空间,适当的距离会让亲情更加牢固;而对待陌生人,八分好则能对自我保护。

对人,尤其对一般的朋友或者陌生人,不可以全抛一片心。八分待人,八分好,是待人的智慧和分寸。

活得太聪明,未必是好事,未必就会开心。都说孩子的笑最单纯,正是因为他们想的少,一份快乐就是一份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