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
庄子问伐木者,这么高大的树木,怎么没人砍伐。
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说:“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弟子们恍然大悟,点头不已。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无一处有用,却是照亮精神世界的一束光。
梁文道在《悦己》中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有人自认为在做有用的事,却只是满足一些蝇头小利罢了,人不能总是用“利益”来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天生万物,各有不同,不单为取悦人而存在。
树木弯曲,虽不能用,但却不妨碍他自由自在的生长,这远比成为栋梁更有用。就像教育孩子,虽然孩子不能成为社会栋梁,但是却不妨碍他发展自己的兴趣,他的成长本身就有价值。
从小到大,我们所遇到的那些事物,都被父母或老师或其他长辈习惯性划分为了“有用”和“无用”两方面,学这个没用,学那个有用等等。
殊不知,人的核心竞争力,超过一半都来自看似无用之事。有时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短期内没有成果,看不到眼下的利益,很容易就会认为这是一件无用之事,然后将之丢弃。
有一个故事你可能听过,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感叹:如果我不学书法,就不会有今天的苹果。
乔布斯年轻时很喜欢书法,他为此特地去上了里德大学,因为里德有全美最好的书法教育。
“我那时痴迷书法,仅仅是出于喜欢,没想到它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应用,但没想到十年后,我设计电脑时,竟然用上了书法课堂学到的东西,我把书法运用到了字体设计中。”
于是,世界上便有了第一台“可以实现字体排版”的电脑,也因此,很多人爱上了苹果。
乔布斯在演讲中总结道:“如果我当时没有去学书法,个人电脑就不会有这么丰富的字体,也不会有这么赏心悦目的字体间距了。
人生就是这样,你不可能有先见之明,但你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爱好,勇气,因缘等因素,这些东西迟早会在未来某一天串连起来,为的是让你的生命绽放光彩,与众不同。”
美学家蒋勋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
曾经所谓“有用”的东西,几乎人人都学,于是乎,最后找工作时发现竞争如此激烈,而且也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