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可以像和煦的阳光,能融化千年的冰霜;说话也可以像犀利的刀锋,能把人伤得体无完肤。
孔子曰: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
由此可见,语言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会说话的能力对我们的生活可以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宋国有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去很远的地方才能打到水,种地也需要很多水,因此常弄得一个人疲惫不堪。
后来丁家就在院子里打了一口井,便高兴地告诉别人:“我家打了一口井以后,多出来一个人!”
有人听到后便传了出去:“丁家打井挖出来一个人!”
听到这个奇闻,人们纷纷传播,越传越广,后来皇上知道了,非常惊奇,想知道怎么回事,便派人到丁家询问究竟。
丁家人说:“我家自从有了一口井,种地浇水就方便多了。这样一来,就等于多了一个劳动力,并不是在井里挖出来一个人。”
这句话传出去后,人们才恍然大悟。
孔子曰:道听途说,德之弃也。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从道上刚听到一个消息,转身就在路上开始跟别人说,捕风捉影,飞短流长。
世上许多虚假消息就是这么传播开来的,这绝非真正的道德作风。
《战国策》中有句话说:弗知而言为不智。意思是,不确定、不了解一个人,遇事就信口开河或跟着别人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考、辨别、判断,这种行为是不明智的、愚蠢的。
因此,说话也需要选择,要选择那些确知的、善意的、正能量的话,这才是一种可取的态度和做法。
有一位哲人,素来沉默。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飞奔而来,满脸神采飞扬跟他说:“我告诉你一个特大消息”。
哲人拦住他,说:“你说任何话之前要过三个筛子。第一,你确定这个消息是真实的吗?”
朋友愣了下:“我不确定!”
哲人笑了,又说:“第二,你确认这个消息是善意的吗?”
那人想了想,又不是很肯定。
接着,哲人又问了第三个问题:“你确定这个消息真的那么重要吗?”
“好像也不是太重要。”
哲人语重心长的说:“经过这三重过滤,你这个消息不说出来,自己也不会受它困扰了。”
孔子曰:三思而后行。就是说,做一件事之前,先深入思考几遍再做决定。说话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时失口,说了不该说的话,事后定会追悔不已;而那些有用、有意义的话,才能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只有如此,久而久之,才能养成“敏于事慎于言”的修身标准。
有一位猎人收养了一只狗熊,有一天,这只狗熊吃了猎人邻居的庄稼,邻居生气地找到猎人。
猎人听到后,二话不说,拿起棍子就狠狠地往狗熊身上打,边打边骂:“畜牲就是畜牲,永远也改不了畜牲的本性!”
狗熊被打的遍体鳞伤,趁着猎人不注意,伤心地离开了猎人。
猎人找了几天也没找到它。后来,猎人在山中打猎时,遇到了一只凶猛的老虎,猎人心想,这次完了……
谁知,这时狗熊出现跟老虎搏斗起来,最终把老虎赶走,猎人得救了。
他感激地对狗熊说:“真的对不起,那天我不应该那样骂你,更不应该打你,跟我回家吧!”
狗熊摸着额头上的伤疤说:“你打我的疼痛已经过去了,可你骂我的那些话就像我这伤疤一样,永远也抹不去。” 说完便转身走了,猎人听后懊悔不已。
俗话说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脾气来了,福气就走了。逞一时之快,出言不逊,用语言伤人是最愚蠢的行为。
就如同往在木板上钉钉子,即使你把钉子拔了出来,但那个洞却是永远存在的,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是永远难以抚平的……
我们用了几年来学习说话,却要用一生来学习不说。
说,是一种能力;不说,是一种智慧。